Wednesday 16 September 2015

柳琴

柳琴:典型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外形及构造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体长约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叶,故又名柳叶琴。别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刚腿”等。演奏方法与琵琶类似,只是右手用拨子弹奏。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梁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古筝

古筝历史
        筝在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于秦国尤盛,故又名秦筝。

        现在各地常用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两种。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可以G或C起始,音域达三个八度。

        近代民间筝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风格。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梅县等。

        筝,又叫古筝;韩国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筝的出现,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战国时期秦国已广范流传,直至今日潮州筝仍叫秦筝。<史记>中即提到:击瓮叩钵、弹筝博髀,真秦之声也。更早的<战国策>也记载:齐国的临淄城,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东汉刘熙解释说:为什么叫作筝呢?其音高,筝筝然也。日人冈昌引<乐道类集>解释筝字的起缘:秦国婉无义之两女,争弹瑟(二十五弦),蒙恬破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与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为筝,因争而成新器也。但该书至今未见,且秦筝为十二弦、唐筝方为十三弦,其中不无杜撰可能。<礼乐记>:五弦筑身、形如瑟。筝字字头从竹,与秦之筑这个乐器,或许有关系。<旧唐书.音乐制>描述筝说:形制与瑟相同,只是弦比较少。古时十二弦者,叫筝;二十五弦者,叫瑟。从出土的古代乐器文物中已可获得证实。

        相传(见<通典>)古瑟原为五十弦、黄帝破为二十五弦。若后再破分为十二、三弦之说,果能成立,则与后代又增回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两相对照之下,不禁让人兴起时光倒流之想。

        古琴与筝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筝、瑟有琴码,一弦一码一音,只能于演奏时透过左手之按、压、放等指法于琴码之左方奏出滑音、变化音;而琴无琴码,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条弦,音域却比古筝更宽。两者相同之点是原则上空弦均定为五声音阶,(一般古琴定为F调之五声音阶,古筝则定为G调之五声音阶)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为高音在内,低音在外。

        古筝属八音中『丝』类乐器,原与琴瑟一样, 用蚕丝弦,音色古朴典雃;近代才改用钢线音色铿锵;现代则更改用钢丝尼龙线,可兼得两者之长。筝之音色、与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的不同,有极大的差异,不宜通论,须究各筝派,分别论述之。

        筝在民间普遍流传,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筝谱手抄本、<弦索十三套>一书中有古筝分谱流传。直至民国19年梁在平始出版<拟筝谱>一书。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曹州)、郓城、甄城一带流传一种<山东琴书>的说唱艺术,以洋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为伴奏乐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逐渐演化成之古筝独奏曲有<凤阳歌>、<垛子板>、等六首(老六门)。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关节摇指,最为突出。

Wednesday 9 September 2015

中国笛

【簡介】
笛子,又稱竹笛,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最早被發現的笛為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7孔骨笛(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約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7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笛子按地域分可分爲南方曲笛和北方梆笛;按材料分可分爲竹笛、石笛和玉笛。用竹子制作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因此最常見的是竹笛。笛子的别稱雅號有:竹笛、横笛、“横吹”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盪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爲“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爲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鏇律樂器,多用於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笛子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鏇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鏇律,其獨到之處都可從中領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發展沿革】
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穫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也就誕生了出土於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至於竹笛之由來其說不一,亦無正式記錄為何人發明,黄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長着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爲材料制笛,以竹爲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曾有人認為笛為伶倫所制(《史記》記載:“黄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另一傳說笛為丘仲所制。
笛在古代稱爲“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爲豎吹的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横笛,亦稱“横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横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爲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區别。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爲簫,横吹則稱之爲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着我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爲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爲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爲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

【中國笛種類】
中國笛可分為有笛膜與無笛膜。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流傳年代久遠,所以同樣是橫吹的竹笛,卻有各種不同長短、粗細、形制及名稱。加梆笛、曲笛、崑笛、新笛、律笛、口笛、長笛、短笛、大笛、小笛、橫吹、橫笛、龍笛、龍頭笛、龍頸笛、鳳笛、蘇笛、品簫、品仔(台灣)、玉笛、銅笛、鐵笛、羌笛、七星管、昭華管、梅、手笛、平笛、始洗笛、仲呂笛…"等。加上少數民族的奴(壯族)、文明(景頗族)、拉格來(佤族)、牧角(苗族)、吐良(景頗族)、角笛(回族)、林比(蒙古族)……種類可說是非常繁多的。就較常見的介紹如下:
◆梆笛
流行在中國北方,因伴奏北方戲曲一梆子戲而得名,又稱短笛、或戲稱「小鬼笛」。管身細短,發音清亮、高亢,最能表現北方 人豪邁爽健的性格。一般所指的是 F 調笛、 G 調笛和 A 調笛,當然 還有更短的 bB 調、 C 調笛也算。演奏時常用滑音、歷音、剁音、花 舌、吐音等技巧,音樂華麗多彩、鏗鏘有力。
◆曲笛
曲笛(長膜笛),又名中笛、市笛、扎(紮)線笛、班笛、蘇笛(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昆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南方,用於崑曲伴奏及南方民間器樂合奏(如江南絲竹),故又稱崑笛。音調渾厚圓潤,柔美流暢、講究運氣的綿長,演奏上以用氣的技巧為特長。常用的有C調曲笛、D調曲笛與中音笛(E調笛)。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致、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小梆笛(小笛)比梆笛更短更高音。通常大約是C至D調。
◆大笛亦稱為低音笛,有笛膜,但比曲笛長和低音。(調性為Bb至F)。
◆新笛(橫簫,十一孔笛)是沒有膜孔的笛,是近代民族樂團的產物,在樂隊中起著協調的作用。
◆倍低音笛 

【吹奏技巧】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因地域不同,風格不同,吹奏技巧亦有所特色: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較活潑花俏。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颺委婉,主要流行於中國江南地區。南派常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技巧,較婉約抒情。
    此外,經過幾十年來大量演奏家的不斷實踐,創造出了諸如循環換氣、循環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飛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保養】
(1)新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幹,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内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幹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2)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最好做一個寬的,一個窄的,寬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將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幹淨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3)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内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内。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發黴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4)天氣過熱或過於幹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幹淨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衛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准。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别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内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這樣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一幹,很容易是笛子破裂。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已用酒精)擦洗。

(6)笛膜貼法
1.將橫笛膜孔的周圍先清理乾淨。
2.將準備好的笛膜揉成極小的實體狀,再將其打開(為了製造紋路)。
3.在膜孔周圍塗上些許膠水及水混合。
4.將剛剛準備的有紋路的笛膜拿出,以笛膜的紋路和笛身成垂直狀貼上。(不要貼得太緊太松,太緊了就沒有清跪響亮的音色,太松了聲音發嘶)
貼了笛膜後的笛子因為氣流經過笛膜時產生的震動會使其發出明亮的音色。笛子音色會隨著貼膜本身的好壞而有所影響,因此,掌握好貼膜技術是初學者學吹笛的必修課程。